以前在某司的时候,内网每个情绪相关的帖子里总会有人推荐《被讨厌的勇气》、《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和《不原谅也没关系》这几本书。2022年封控在家的几个月里曾粗略听过一遍机译的朗读,获得了一些心理上的调整。近期WFH多了很多做饭的时间,就又重新听了一遍专业朗读人员的版本。

几本书都是探讨心理问题相关,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情绪的释放以及自我的和解与救赎。实在要提取点什么出来,那大概就是:

  • 直面自己,无论多么痛苦,不要逃避
  • 接受一切,再差能差到哪呢
  • 没有救主,烧香拜佛可以求心安,但能带来改变的只有自己

不得不提《允许一切发生》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实际是“接受一切发生”,改接受为允许、变被动为主动,给了人一种可以拒绝发生的感觉。

近一年多处于十多年来生活节奏最慢的状态,也是看书最多的一段时间。杨绛先生说过“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最近读完了2018-2020年在某司楼下新华书店选中的书籍,欠的读书债终于还掉了一些。

上个月去逛某省图书馆时看了《5%的改变》这本书,其中有很多场景都是让提问者去写下自己的问题和可能的答案,从而不得不窥探内心深处的想法。在上述的几本书中也都有类似的场景,当你去用文字书写时,你不得不去思考、去直视内心。

写下来之后才发现,很多的问题不是找不到问题的答案,而是没有先去正视问题本身、进而才有可能去探寻到一个答案。

其实早年也有写文字的习惯,每几天以简短的话记录着日常,每个月做些长篇记录,去格己致知。直到某个人对我说"Your literary essence is too profound"。

这么多年每次审视自己,其实都感觉问题很多,但始终无法进行深入的自我剖析,或许是勇气不够亦或信心不足,每次都是匆匆审视,然后慌张逃避。好在凭借盲目的乐观和身边人的帮助,也没有被问题拉扯的太深。不经意间驻足,岁月已然那么漫长,终于无可逃避。

“It had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 – From To Kill a Mockingbird

或许是受到文学影视的影响(类如Sherlock的"the woman"),自少年时便习惯于给很多东西赋予特殊意义。一句话、一首歌、一张照片…一些成了铭记于心的记忆、一些成了刻意避开的Key、一些成了无法释怀的执念。某本书中说“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道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这句话又被我泛化,强化了我的各种坚持,于是很多便无法自我和解。囿于这些的存在,又催生了更多的存在,滚雪球式的壮大。

在雪崩来临之前,重拾不破不立,打碎自我、找到自我吧。

Maybe there will still be some special things, but we must let them go.

期望2024年能还掉更多的"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