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写字几个月以来,也在自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类似的问题还有为什么要发社交媒体?答案很简单:记录。随着内心放下的执念以及时间对记忆的腐蚀,我决定还是用文字来记录一些我的生活和感悟。

最近跟几个多年未见的朋友约饭时都不约而同的吐嘈我发的社交媒体内容晦涩难懂,其实主要的原因是规避Censorship和避免输出观点影响。2012年刘继荣有一篇文章《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我想我是一个坐在角落里的观察者。大部分时候我并不觉得自己的观点值得输出并且也不想输出,但是为了记录又不得不选择一个社交平台来发布存档,所以就只能尽量写得晦涩难懂一些以期最大的降低影响。我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影响力,只是想静悄悄的坐在角落里,偶尔自言自语似的沉吟时不打扰到别人。

注:2012年高考浙江卷语文作文题目《站在路边鼓掌的人》是出自于刘继荣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其实也可以选择只在本地来存放这些文字,但是我自己也会有回顾某些文字的需求,这个时候社交媒体的检索就比本地检索要方便很多了。另外发布在社交媒体还能起到一个备份的作用。

当然发布的内容也肯定会有一些真心想要输出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又大多不属于主流的观点,所以也不得不选择隐晦的去表达。这部分其实和TK的《我为什么写Blog》以及caoz的《其实,我没打算改变谁》这两篇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很接近。

除了记录,写字还有一个好处是梳理。如果想要把一件事情写清楚,那么就必须在脑海中梳理清楚这件事,然后才能转换成文字。《通过PPT排查问题》这篇帖子中说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文字会“帮忙”理清思路。混乱的思绪逐渐清晰,变成一个一个的单词,再延展成一个句子,成为一个段落,直至一篇文章,然后再整体通读咬文嚼字似的进行“推敲”。

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喜欢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写字便是其中之一,但我知道这些事情对我自己很重要。李宗盛在2023年上海简单生活音乐节说自己有很多“无用之歌”,我瞬间理解这个无用。当我们不奔着某个目标去做一些事情时,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闲适生活。所以我会持续的写下去,无论内容多么的枯燥或隐晦。

我现在似乎终于明白了那句“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愿记忆长存,愿回忆安息。